• <li id="ynd5t"><xmp id="ynd5t"><delect id="ynd5t"></delect></xmp></li>

    1. <li id="ynd5t"><rp id="ynd5t"><acronym id="ynd5t"></acronym></rp></li><pre id="ynd5t"><del id="ynd5t"></del></pre>
      <progress id="ynd5t"></progress>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1001.42米!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何以被稱為“偉大的井”?

      俠客地理
      尋找自然美景,探秘山水奇觀,用腳、相機和鍵盤記錄地球故事!
      收藏

      大約2億年前,自貢正處于海陸轉換的關鍵時期,大量的鹽鹵、巖鹽與天然氣埋藏于此。2000年前,生活于此的先民偶然發現了2億前“埋藏”于此的鹽鹵,然后便開始了對這種稀缺物質孜孜不倦地追求。

      他們鑿井取鹵,從大口徑鹽井到卓筒井,最終穿越千米巖層,創造了世界鉆井的最高成就。

      不僅如此,采鹽業的發展與繁榮,還促進了城邑的形成,萌芽了中國的資本主義,并最終孕育了自貢這座城市,以及這里根植于鹽鹵的獨特文化。

      ▲燊海井。攝影/李忠東中國的萬里長城被國外人文學家稱之為“偉大的墻”,而自貢的遍地鹽井被國外學者稱為“偉大的井”。

      德國當代著名學者沃基爾教授曾經以“中國偉大的井”為題為著名的美國科學雜志——《科學與美國人》撰寫過一篇關于自貢鹽井的文章。

      在這篇文章中他寫道:

      一百五十年前在地球上的中國開鑿成深達一千米的井來吸取鹵水制鹽……這口井是積八百年之久的鑿井技術——‘沖擊式頓鉆鑿井法’所創造的頂峰,其成就堪稱當時世界之冠,要領先歐洲技術四百年,這一鑿井技術已成為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繼造紙、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四大發明之外的又一大發明。

      ▲自貢鹽場。攝影/孫明經

      01 富世井:自貢最早的鹽井

      位于自貢市富順縣的富世井,被認為是自貢歷史上的第一口鹽井,標志著自貢井鹽業的開端。這口井的發現者是一個叫梅澤的獠族人。據宋代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記載,梅澤“因獵,見石上有泉,飲之而咸,遂鑿石三百尺,鹽泉涌出,煎之成鹽”。

      東漢章帝年間(公元76-88年),人們在梅澤發鹽泉地方,今天富順縣城關鎮開鑿了這口鹽井。

      ▲漢磚的井鹽開采圖。

      到了南北朝時期,富世井在蜀中已聞名遐邇,并因之設立了“富世縣”。隋唐時期 “富世鹽井”曾創下日產6100多公斤的紀錄,一口井的賦稅占到蜀內鹽井年稅總額的兩成有余。

      唐時,為避李世民之“世”諱,改“富世縣”為“富義縣”,“富世鹽井”更名“富義鹽井”。宋代,改為“富順縣”。明朝中葉,隨著鹽鹵資源的枯竭,這口連續生產超過千年的古鹽井最終廢棄。但因“富世鹽井”而起的“富順縣(富世縣)”卻歷經1446年而不變,成為自貢鹽業史上及自貢置市史上的傳奇。

      ▲鑿井圖。

      02 卓筒井:井鹽開采的一次革命

      到了宋代,就算經驗豐富的鹽工也遇到了麻煩。

      當淺層鹽鹵日漸枯竭,埋藏于更深的三疊系鹽鹵,當時廣泛采用的大口徑淺井便已無能為力了。但很快鹽工們找到了一種全新的開采方式,就便是卓筒井。

      “鑿地植竹,為之卓筒井”,這是一種利用當地特有的楠竹吸鹵的鹽井。

      它的原理在今天看來十分簡單,即利用古人舂米的杠桿原理,通過足踏帶動一個鉆頭上下運動,從而達到鑿井的目的。盡管原理簡單,但這在當時已經是具有革命性的一次創新,也是十分先進的鑿井方式。

      ▲卓筒井利用舂米的杠桿原理鑿井。

      同時代的蘇軾曾經對這種新型采鹵技術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他在《蜀鹽說》中寫道“自慶歷皇祐以來,蜀始創‘卓筒’。用圜刃鑿,如碗大,深者數十丈;以巨竹去節,牝牡相銜為井,以隔橫入淡水,則咸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為桶,無底而竅其上,懸熟皮數寸,出入水中,氣自呼吸而啟閉之。一筒致水數斗。凡筒井皆用機械,利之所在,人無不知?!?/p>

      精于文字的蘇東坡用白描的手法,向我們傳遞卓筒井諸多信息。首先是肯定了“蜀始創”的四川專利權,其次是對卓筒井技術要點作為說明:圜刃鑿井、大竹筒“套管護井”、小竹筒“單向閥門提撈法”;最后他還對這項“專利”實用效果進行了調查“利之所在,人無不知”。

      這恐怕是我國最早的“專利證書”。

      ▲明代用牛車提鹵。

      卓筒井的出現,克服了傳統大口徑淺井的局限,人類第一次把觸角延伸到地球前所未有的深度。

      這種被后來學者稱為“沖擊式(頓鉆)” 的鑿井工藝,成為世界鉆井技術的先驅,被認為是我國古代繼造紙術、指南針、活字印刷術、火藥之后的第五大發明,是對世界文明的又一重大貢獻。

      ▲古代小口徑鉆頭。

      03 燊海井:偉大的井

      四川盆地距今約2億前的三疊紀雷口坡組和嘉陵江組灰巖中,埋藏著一種顏色偏黑的鹵水,當地人稱為黑鹵。相對于鹵淡量少的黃鹵,黑鹵的含鹽量更令鹽商們夢寐以求。然而這種黑鹵埋藏在比黃鹵更深的地層,難以獲取。

      清乾隆、嘉慶年間,自貢鹽場的鹽井深度已經達到500-800米,不斷涌出的黑色鹵水進一步刺激自貢鹽場的其他鹽商向更深的深度鑿進。

      終于在道光15年(1835年)坐落于自貢大安寨的燊海井終于鑿穿重重巖層,咸度極高的黑色鹵水從井口噴涌而出,令在場的所有人興奮不已。

      然而,誰也不知道,此時的井已經深達1001.42米。178年前,“工巧匠智,令人莫測”的自貢人就這樣在不經意間開鑿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口千米深井。

      10年之后的1845年,美國人在卡諾地區也創造了美國鉆井的最高紀錄,而井深僅僅為518米。

      ▲燊海井。攝影/李忠東

      燊海井的開鑿,不僅揭開了三疊紀嘉陵江石灰巖地層的秘密,而且帶動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地鹽紳商賈紛至沓來,在其周圍鑿井設灶,在方圓1.2平方公里的范圍內,便先后鉆井198口。一時呈現出“天車”林立,鍋灶密布,筧管縱橫,云蒸霞蔚的繁華景象。

      早在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博物館》雜志便對燊海井進行專題報道,并認為19世紀初中國的鉆井技術遠遠領先于西方國家。

      如今,這個保存著了百年的制鹽古作坊,仍遵循古老的工藝流程,將千米之下的鹽鹵提汲出來,然后用低壓火花圓鍋制成食鹽,流向千家萬戶。

      這里也就成為自貢最真實的井鹽生產地和鹽業活化石,完整地再現了清末鉆井、采氣、制鹽的生產場境。

      ▲30年代的自貢鹽場。攝影/孫明經

      04 鹽鹵、天然氣綜合利用的典范

      在四川盆地,天然氣往往與鹽鹵伴生。早期的天然氣的發現與利用,皆因鹽井而起,皆為煎鹽所用。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氣煮鹽的地區。隨著鹽井鉆鑿技術的不斷,天然氣開采技術也不斷得以完善。

      明中葉,天然氣不再僅僅是鹽井開發中的發展附屬產品,獨立的以采天然氣為目的火井開始出現,鹽氣分采,移鹽就煎,或移氣就煎逐漸形成。

      這一時期,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工業化開采的氣田——自流井氣田得以發現和開采,有力地促進了自貢鹽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天然氣開采的技術水平也得極大提升,成為我國天然氣開采的佼佼者。

      19世紀中葉(約1835年),自流井發明了康盆采氣,實現了裸眼完井、無阻開采、邊鉆邊采氣、邊鉆井邊汲鹵,邊汲鹵邊采氣的工藝流程。為天然氣開發的歷史編寫了神奇而光彩的一頁。

      ▲井火煮鹽圖。

      05 最后的18座天車

      卓筒井的廣泛應用給自貢帶來了兩大變化。向下,我們穿越白堊紀、侏羅紀巖層,將鹽井延伸到距今2億多年前的三疊系雷口坡組和嘉陵江組地層,那里埋藏的優質黑鹵,成就了千年鹽都。

      與此同時,地面上用于提取鹵水、淘井、洗井的支架也隨著開采深度的加深越架越高,這種由成百上千根質輕,耐腐蝕的杉木捆扎起來的建筑,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天車。這種特殊的建筑曾經如密如森林般群立于自貢的各大鹽井,蔚為壯觀,成為自貢的象征和標志。

      ▲大墳堡天車群。攝影/孫明經

      據史書記載,自貢在近兩千年的鹽業生產過程中,遺存有一大批古井、天車。1914年僅自流井就有“水火兩井共960眼”,而廢井則有11800多眼,所以流傳有“自流井鹽井(天車)多如麻篩”的說法。

      1938年,抗戰正酣之時,時任金陵大學教授,后來曾為張藝謀等老師的攝影師孫明經曾經攜帶一臺16毫米特種柯達攝影機和一臺120型蔡司依康照相機記錄了自貢天車林立,鹽井密布,筧管逶迤,灶房熱氣蒸騰的盛景。

      就算是見慣于上海灘繁華高樓的孫先生,也驚訝于自貢天車的高大,這些僅用細杉木、竹條和麻繩捆綁而成的井架天車有的竟比當時上海最高的國際飯店還高。

      鹽井與天車,一個地下,一個地上,自貢一次次打破鑿井最深紀錄的同時然而,在歲月的蕩滌中,數以萬計的天車大多已坍塌、燒毀、拆除。

      2009年5月20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將有自貢“迎客松”之稱、位于內宜高速路旁的源通井天車燒毀。

      自貢市境內僅存的19座天車,只剩下18座仍執拗地屹立在天地之間,無比孤獨與凄涼。也一次次打破我國木結構建筑的最高紀錄。

      ▲金流井。攝影/繆自平

      06 富甲全川,鹽濟天下

      自貢鑿井制鹽,發端于東漢章帝時期,經魏晉南北朝時漸具規模,唐宋時期已經聞名于世。明清時期進一步發展,到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趨于鼎盛,成為全國井鹽的中心, “富甲全川”,聞名遐邇。

      鹽孕育了自貢,歷史上兩次“川鹽濟楚”,為鑄造鹽都輝煌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建都南京,淮鹽至湖北的運道阻塞,清廷飭令川鹽濟楚。此前井灶并不多的自貢,憑精湛的鉆鑿井技術和豐富的鹽鹵、天然氣,廣開新井,十余年間新鑿井達百余眼,其中井深達千米以上者屢見不鮮。

      到了19世紀70年代,自貢已有井707口,燒鹽鍋5,590口,年產食鹽近20萬噸,使自貢井鹽業步入鼎盛時期,獨執四川井鹽業之牛耳,被稱為“鹽都”,譽作“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華之地”。

      ▲自貢鹽場的歷史貢獻。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沿海相繼淪陷,海鹽受阻。湖南、湖北等省迫需川鹽濟銷,1939年春,國民政府令川鹽增產加運,形成歷史上第二次川鹽濟楚。

      從1938年起,全鹽場開始大量起復鹵井,增加鹽灶,提高產量,加運鹽斤,抗戰八年自貢鹽產年均24.45萬噸。

      戰前的自貢鹽產量在四川鹽產總數中的比重已下降至45%,到了1939年即上升到54%,而在1945年就占了全川鹽產量的60%。

      抗戰期間,富榮東西兩場擔負了川、康、滇、黔、湘、鄂、陜各省,達7000多萬人口的食鹽需求。自貢鹽稅占川鹽稅收80%以上,馮玉祥感嘆道“以產鹽雄于西南,而貢獻于國家與地方者舉國驚甚宏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自貢地區開始現代工藝鉆井制鹽,井鹽生產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累計產鹽約6413萬噸,超過了建國前100年間自貢產鹽的總和,占全國井礦鹽產量的三分之一,占全省鹽產量的三分之二。

      ▲三十年代自貢車鹽水的工人極為苦累,工作時一絲不掛渾身汗濕。攝影/孫明經

      07 催生一個城市

      查閱我國城市的建置歷史,大約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如北京、南京、西安、成都市等均屬此列。而另一種則是“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江西景德鎮、廣東佛山和四川自貢便是如此。

      自貢的歷史就是因鹽聚人,因人成邑的歷史。

      “富世鹽井”的發現和開采,聚集了大量鹽工,吸引來了眾多鹽商,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最終因利聚人,因人成邑,富順縣的前身——富世縣(唐曾改名富義縣)因此形成。

      南北朝時期,大公井的成功開鑿直接催生了公井鎮(后改為公井縣、貢井鎮、貢井分縣)。富世縣和公井鎮是自貢市地域內最早出現的行政建制單位,也是自貢市的雛形。

      開鑿于明代嘉慶年間的自流井是繼富世鹽井、大公井之后又一著名古井。

      ▲鹽業的發展,自貢鹽場行業分工越來越細密,雇傭勞動普遍化,商業資本活躍,股份制出現,從而催生了資本主義在中國的萌芽。攝影/孫明經

      清朝以后,自(流井)貢(井)兩鹽場,“鹽業勞動不下十余萬人,牛馬亦過數萬匹,誠吾國唯一之大工場也?!?/p>

      不僅如此,“百業均趨,于是應有盡有”,各種“商店與井灶錯處,連鄉帶市,延袤四十里有奇”,一個因鹽而興的城市呼之欲出。

      抗戰爆發后,出于抗戰的需要和二次川鹽濟楚的需要,以自流井和貢井為基礎成立自貢市,歷經千余年的發展演進,千年鹽都終成今日格局。

      ▲自貢“因鹽置市”的歷史,便隱藏在這座城市古老建筑中,上圖為西秦會館。攝影/繆自平

      09 有鹽有味的獨特文化

      自貢鹽場之所以千年不衰,得益于大量外銷。而鹽要外銷,發達的交通網絡便是關鍵。

      所以,以自貢鹽場為出發點,一條條充滿艱辛與汗水的咸鹽古道或穿山越嶺,或逆江越灘,蜿蜒向遠方,延伸到炊煙飄起的每一個角落。

      沿著這些鹽道,我們便可一路看到仙灘,黃泥灘,鄧關,富順縣城,東街,李家灣,琵琶場,安溪,石灰溪,趙化,大城,懷德,長灘一連串的碼頭。

      而在碼頭所在地,往往就會有一座古鎮,或者會有一座經風雨而形象依稀傲然屹立的城堡。如自貢到瀘州不足200公里的水路兩側便有仙市、獅市、鄧關、富世、琵琶、安溪、趙化、大城、懷德、長灘等10來座古鎮。

      ▲自貢市王爺廟夜景。攝影/倪文昊(圖蟲創意)

      鹽商是當時自貢,甚至全國最賺錢的行業。賺了錢的鹽商為“炫耀郡邑,款敘鄉情”,紛紛建立 “同鄉會館”。會館文化將外鄉文化與本地文化融合在一起,成為自貢文化中的一道靚色。

      最著名的會館有陜西商人修建的西秦會館,湖北、湖南、江西的同鄉會修建的禹王宮,貴州會館霽云宮,福建會館天后宮,廣東會館南華宮等。

      兩千年“鹽鹵”的浸染,這里的文化無不沾染鹽的味道,是鹽在這片土地上獨特的結晶。傳說、故事、詩歌、習俗,節日和慶典充滿了濃濃的鹽味;古道、水道、橋梁、街道、商鋪、一山、一石的名稱無不與鹽息息相關;川劇是四川一絕,而自貢的川劇時時折射出鹽文化的光彩;鹽幫菜不咸不淡,恰到好處地體現鹽文化的韻味,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也成就了“吃在四川,味在自貢”的美名。

      ▲桓侯宮。攝影/繆自平

      自貢彩燈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并在鹽業開采最為繁盛的明清時期得以定型,最終飲譽古今,贏得了“天下第一燈”的美稱。

      自貢燈會以氣勢壯觀、規模宏大著稱;以構思巧妙、制作精巧取勝;以燈景交融、層次迷離稱奇;

      每年的春節前后,這里就成了燈的海洋,遠方的游客也會驅車前來觀燈。自貢彩燈成為自貢繼恐龍與井鹽之后的又一張名片。

      ▲自貢燈會,因鹽而盛。攝影/李忠東

      參考文獻: 李忠東,邢立達,鄒蓉,《鹽井傳奇,恐龍故鄉》,星球地圖出版社,2014年;

      評論
      科普科普知識的搖籃!
      太傅級
      中國上下五千年,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其中鹽幫菜不咸不淡,恰到好處地體現鹽文化的韻味,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也成就了“吃在四川,味在自貢”的美名。
      2023-10-30
      岷縣科普花花
      舉人級
      自貢的歷史就是因鹽聚人,因人成邑的歷史。
      2023-10-30
      無限探索者
      太師級
      自貢的遍地鹽井如同可以穿越時空的“隧道”,是人類鉆井史上的偉大豐碑,是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它是鹽都自貢的標志,千年鹽文化的靈魂!
      2023-10-30
      国产一级A大黄片毛片视频,男女性高爱潮是免费国产,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国产av,国产亚洲精品拍拍拍拍拍